您的位置:华夏互联>>常用服务器技术>>远程接入产品必须关注的四项核心技术

More..最新公告

More..官方动态

More..知识导航

More..CMS学园

远程接入产品必须关注的四项核心技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7-21 点击数:


 
当企业拥有更多更分散的分支机构或多种业务系统时,就面临着IT系统应用性能的提升及IT架构的优化问题,简单的远程接入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经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专家总结出决定远程接入系统价值的四项核心技术,包括:动态负载均衡、虚拟打印、DDNS服务及本地输入法。远程接入系统性能优劣性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体现:第一,是否自主研发(摆脱Windows);第二,使用方便性;第三,配置繁简性;第四,性能稳定性。

负载均衡

动态负载均衡策略是指把系统中各节点上已有的负载作为参考信息,在运行过程中,根据系统中各节点的负载状况,随时调整负载的分配,使各节点尽可能保持负载的平衡,从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负载均衡有利于统筹管理分布式系统中的各种资源,便于利用共享信息及其服务机制扩大系统的处理能力。

远程接入系统所采用的负载均衡策略性能优劣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摆脱Windows限制,负载均衡机制、可靠性与容错性、宕机冗余等几个方面。经测试,金万维异速联远程接入系统采用的负载均衡技术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主要优势如下:

自主研发:异速联内嵌的负载均衡策略均属自主研发,完全摆脱了Windows2003负载均衡机制的约束;

安装配置简单:程序安装之后,只需要简单配置IP和端口,几分钟即可完成;

扩展性强:增加新的服务器时,只需要添加新增服务器IP和端口;

主控服务器不受限:每台服务器都可作为主控服务器,主控服务器宕机不影响正常运行;

多种负载均衡策略:采用轮询/会话数/CPU/内存占用/哈希五种负载均衡策略;

适用性强:适用于Windows2000及XP等多种操作系统。

虚拟打印

虚拟打印技术是在服务器端不再安装原生打印驱动或通用打印驱动,直接使用虚拟打印把用户要打印的文档生成xpdf文件,并把xpdf文件传送到客户端,使用客户端的打印驱动进行打印。

当大量使用不同型号打印机的客户机需要使用远程打印功能时,虚拟打印的优势开始突显,服务器端无需安装与远程打印机型号相匹配的打印驱动,节省了实施时间与维护成本。

目前市场上的远程接入方案大多具备虚拟打印功能,但在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性差及串打频繁的缺陷一直被用户诟病。在众多的测试产品中,金万维提供的虚拟打印功能在防串打方面技高一筹。主要原因在于异速联的防串打是在自主研发的Web服务上做的策略,添加异速联用户时可以绑定不同的,也可以同一系统用户,从而解决了某些软件只允许管理员(administrator)访问的问题,而传统的防串打方案都是在操作系统下设置系统策略,建立不同系统用户,并禁止相互看到。

相比传统的远程打印方式,目前的虚拟打印功能在打印效果及打印速度方面均有质的提升,打印质量几近本地打印,打印时,无需文件全部传送完毕再打印,传完一页即可打印一页。

动态域名解析(DDNS)

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使用ADSL技术接入互联网,导致用户无法获得固定的公网IP地址,目前提供单一远程接入解决方案的厂商中有很大一部分借助第三方动态域名解析(DDNS)技术,常用的有花生壳、金万维;另有一部分厂商自主研发,但因为运营时间短,稳定性问题长期困扰着用户。

金万维作为北方地区最大的动态域名解析服务商,目前服务于全球100多万用户,与花生壳长期形成南北割据之势,产品稳定性在用户当中有口皆碑。金万维将自有DDNS服务内嵌于异速联远程接入系统,异速联管理后台配置完成后,即可自动获取一个二级域名,以此域名访问服务器端,大大节省了用户申请DDNS服务的时间与成本。

本地输入法

在传统的远程接入环境中,当应用程序在服务器端运行时,如果用户需要输入中文,只能使用服务器端安装的输入法。由于用户有着不同的输入习惯,需要管理员在服务器端安装众多的输入法;当多个用户使用服务器端的输入法时,会导致响应慢,同时增加服务器端的压力;在输入法习惯保留方面,由于同一输入法会有多用户使用,用户的输入习惯无法在服务器上得到很好的保留。

本地输入法策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此项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性能稳定,远程接入主流厂商都具备此项技术。

技术创新一直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之本,尤其在技术进步飞速的今天,不断研发推出与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不被市场淘汰,专家认为:“国内远程接入厂商平均在中小规模,通常都会认为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事情,实际上,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生存环境,不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技术创新不能光停留在产品层面,只有建立面向市场的创新机制,才能确保技术创新的贯彻执行”。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上一篇文章:IT界对云计算的20个定义 下一篇文章:[err:无记录]